近年來,比特犬(Pit Bull)咬人事件頻傳,在媒體的渲染下,牠們被貼上「惡犬」、「殺人機器」等負面標籤,許多人談比特犬色變,認為牠們天生具有攻擊性,兇狠殘暴是牠們的本性,甚至認為牠們「壞到骨子裡」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身為專業的寵物專家Mark,我將帶您深入了解比特犬的歷史、特性以及人犬衝突背後的真相,徹底打破這些錯誤的迷思,並提供正確的飼養觀念與方法,讓您更了解這種備受爭議的犬種。
比特犬:從鬥犬到家庭伴侶的歷史軌跡
比特犬的歷史淵源流長,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英國。當時,牠們被培育出來用於殘酷的鬥牛和鬥熊等競技活動,其強大的咬合力和堅韌的體格,使其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鬥犬。然而,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,英國政府於19世紀中期禁止了這些殘忍的活動,鬥牛犬的飼養者便轉而讓牠們參與鬥鼠等地下競技。 「Pit bull」這個名稱正是源於此,意指「凹坑裡的鬥牛犬」,反映了牠們在當時的用途。
隨著英國移民潮,比特犬被帶到了美國,並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展現出牠們非凡的勇氣和忠誠,深受士兵們的喜愛與信賴,也因此獲得許多人的讚賞與肯定,許多人甚至認為比特犬是美國的非官方國犬。 當時,比特犬的形象是勇敢、忠誠、堅毅的代名詞,遠非今日媒體呈現的負面形象。 許多知名人士,如海倫·凱勒、富蘭克林·羅斯福、托馬斯·愛迪生和馬克·吐溫等,都曾飼養比特犬,並與牠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
然而,命運的轉折發生在1976年,鬥狗活動正式被美國政府列為非法,但地下鬥狗活動卻依然猖獗,因為背後牽涉著巨大的利益鏈,甚至有黑幫勢力的介入。 為了滿足鬥狗的需求,一些不肖繁殖者開始以攻擊性和咬合力為主要育種目標,一代代地培育出更具攻擊性的比特犬,而牠們強大的咬合力,可達80公斤,也因此成為媒體焦點,進而塑造出比特犬「天生好鬥」的刻板印象。 這一切並非比特犬的本性,而是長期以來不當育種和飼養的結果。
比特犬的攻擊性:飼主責任才是關鍵
比特犬的攻擊性絕非牠們的先天本性,而是後天環境和飼養方式的影響。 牠們就像一把鋒利的刀,在專業廚師手中能創造出美味佳餚,但在歹徒手中卻可能成為殺人武器。 同樣地,比特犬在良好的飼養環境和專業的訓練下,可以成為溫順、忠誠、親人的家庭伴侶;反之,若缺乏妥善的照顧和訓練,牠們便可能展現出攻擊性行為。 我們不能因為少數案例而將其歸咎於整個犬種,更應該深入探討造成這些事件的真正原因。
那麼,哪些不當飼養方式會導致比特犬攻擊性行為呢? 以下表格更詳細地說明:
不當飼養方式 | 可能造成的後果 | 詳細說明 |
---|---|---|
長期栓綁、關籠 | 暴躁易怒、缺乏社會化能力、領域性增強、攻擊性增加 | 長期缺乏運動、社交和刺激,會讓狗狗產生焦慮、壓抑和挫折感,最終可能爆發成攻擊行為。 這如同將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長期關在狹小的房間裡,其後果可想而知。 |
缺乏社會化訓練 | 不適應與其他動物或人類互動,容易產生攻擊行為 | 缺乏與其他動物和人類的互動,會讓狗狗缺乏社交技能,無法正確判斷和回應不同的情境,容易產生誤判和攻擊行為。 就像一個缺乏社會經驗的人,容易對陌生環境和人群產生恐懼和敵意。 |
缺乏運動和刺激 | 鬱悶、焦慮、攻擊性增加 | 狗狗需要足夠的運動和精神刺激來消耗能量,保持身心健康。缺乏運動和刺激會讓狗狗鬱悶、焦慮,最終可能以攻擊行為來釋放壓力。 這如同一個長期缺乏活動的孩子,容易產生情緒問題。 |
遭受虐待或忽視 | 恐懼、不信任人類,容易產生防衛性攻擊 | 遭受虐待或忽視的狗狗會產生恐懼、不信任和防衛心理,容易對人類產生攻擊行為,這是牠們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。 |
不當的訓練方式 | 產生恐懼或攻擊性反應 | 使用暴力或恐嚇方式訓練狗狗,會讓狗狗產生恐懼和攻擊性反應。 正向的訓練方法才能讓狗狗建立正確的行為模式。 |
避免人犬衝突:從正確的飼養觀念和法律規範著手
根據美國底特律的研究報告,42%的狗狗傷人事件是由從家中或庭院逃脫的狗狗造成,這突顯了妥善管理寵物的重要性。美國疾病管制署(CDC)的研究也指出,被栓綁的狗狗比一般的狗狗具有三倍的攻擊性。 這些數據都顯示出長期栓綁和缺乏社會化的危害。
長期栓綁或關籠的狗狗,因為活動空間受限,會產生更強烈的領域性,對任何靠近牠們領域的人或動物都可能產生防衛性攻擊行為。 此外,被栓綁的狗狗在面臨威脅時,因為無法逃跑,只能選擇「戰」而非「逃」,更容易發生攻擊事件。
長期被監禁的狗狗,也會出現孤僻、過動、嚴重抑鬱或神經質等心理問題,進而增加攻擊行為的風險。 這些心理問題的形成,與牠們缺乏人際互動和精神刺激有直接關係。 因此,我們必須關注狗狗的心理健康,並提供牠們足夠的關愛和照護。
台灣的動保法雖然有所進步,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。 許多國家已制定更完善的動保法規,例如德國規定狗狗必須有開放式的戶外空間和充足的運動時間;德州規定一天內拴綁時間不得超過三小時;佛羅里達州和亞利桑那州則有更嚴格的規定,限制狗狗在高溫或低溫環境下的戶外栓綁時間。 這些法規的制定,都著重於保障狗狗的福利,以及預防人犬衝突的發生。
改變刻板印象,重建人犬和諧:從飼主責任做起
媒體報導常著重於比特犬咬人事件的負面新聞,卻忽略了飼養方式的重要性。 許多比特犬咬人事件,都是因為主人不當飼養,甚至虐待所造成。 這些狗狗可能因為身體疼痛、受到驚嚇、長期處於高壓狀態,而以攻擊行為作為唯一的求救方式。 我們不能單純地將責任推卸給狗狗,更應該深入探討造成這些悲劇的根本原因。
要解決比特犬咬人問題,單純禁止飼養、繁殖、買賣並非最佳方案。 更重要的是提升飼主觀念,以正確的方式飼養和訓練比特犬,並促進良好的人犬互動。 這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,包括政府制定更完善的法規、動物保護團體推廣正確的飼養觀念、以及飼主提升自身的責任感和知識。 教育和宣導比禁令更有效。
比特犬的另一面:溫柔、忠誠、親人的家庭夥伴
透過適當的訓練和社會化,大部分的比特犬都能展現牠們溫柔、忠誠和親人的一面。 牠們的戰鬥基因並非必然會被開啟,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,並接受正向訓練,牠們可以成為非常友善且貼心的家庭成員。 許多比特犬的飼主都分享了牠們溫順、可愛的一面,證明比特犬並非天生就具有攻擊性。
比特犬優秀的犬種特性,也突顯了不當飼養的嚴重性。 安樂死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,我們應該積極推動正確的飼養觀念,加強飼主責任,杜絕不當飼養,避免人犬衝突的悲劇再次發生。 正確的飼養方法,包括提供充足的運動、社交和精神刺激,並進行專業的訓練,才能讓比特犬健康快樂地成長,也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。
比特犬和其他犬種一樣,有其優點也有缺點,但牠們不會說話,無法為自己發聲。 愛護動物的我們,應該為牠們發聲,讓牠們不再受到不平等的對待與歧視。 唯有透過正確的知識、積極的行動和共同的努力,才能創造一個對人類和動物都友善的社會。